济宁公资汶上分中心“四个提升” 打造“阳光交易 智慧汶上”平台
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汶上分中心全面推行“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深度融合,以招投标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为抓手,高点定位,创新管理,优化流程,倾力打造“阳光交易 智慧汶上”交易平台,今年上半年共完成各类交易事项近200项,交易总额达22亿元,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经济发展。
一、提升改造中心公共设施,平台布局更加科学规范。汶上分中心对现有场所、公共设施进行重新布局、提升改造,完善功能。把中心交易平台划分为5个功能区域:中心办公区、代理公司候标区、业务洽谈区、开标区、评标区,使之即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在中心大厅设置引导台、地面标识引导线,让交易各方主体进入中心及时到位对接。中心平台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各方交易主体工作质效和工作舒适度大大提升。
二、提升电子一体化建设科技水平,实现平台电子化到数字化飞跃。一是对办公电子设备升级换代改造:电脑更新至I5、WIN10配置,配齐打印、复印、扫描一体机,工程用投影仪等高清尖端设备;评标区全封闭管理,设置人脸、人证合一识别系统;开、评标室及各功能室互联互通、电子屏显示,实时显示交易项目进展信息;建立数字见证室,一人一机联通内外,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监管,语音、影像实时刻录转换留存。二是全面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开标、电子签章。投标人无须到达现场即可完成所需资料的提报、结果查询、质疑以及中标通知书的打印,实现“零跑腿、零见面、零费用”。三是推行异地远程评标常态化,建设高标准远程评标室,实现异地远程可视、对讲、联同评审,最大程度减少外界各种因素干扰,避免评审专家异地奔波,提高评标效率,降低投标成本。
三、提升项目交易各方主体的满意度,平台更具公信力。一是积极主动靠前服务,主动与招标人对接,做到人等项目,项目不等人;二是积极拓展投标保证交纳形式,今年1-6月份建设工程项目共计35个,参与投标人1100余家,保证金缴纳只占16%,其余为多种形式的保函。积极银行系统对接,率先在全市启用投标保证金自动退付系统,做到保证金连本带息退付,最大限度减少投标人的投标成本、资金压力;三是对代理机构实行信用评价体系,提升职业操守。研究出台了《2021年汶上县代理机构信用评价暂行管理办法》,实行一项目一评价量化,年终综合评定,评价结果在市县网站公布,强化结果运用。上半年已举办了3期代理机构培训班,提高了业务技能,加强了廉洁从业、政德教育,提升了职业操守。
四、提升项目回访频率,平台运行更加完善。截至6月30日,对今年以来的建设工程项目全部进行了回访,针对不同主体,灵活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县域内招标人、中标人,成立回访小组统一上门回访。编制《优化提升招投标营商环境文件汇编》、《招投标一点通》、《工作规程》《问卷》等资料,上门一对一宣传,填写调查问卷,面对面征求意见建议,认真做好回访记录;二是对县域外中标人,进行电话回访,讲解政策征求意见建议,邮寄优化提升招投标营商环境相关资料,做好营商环境和招投标政策宣传;三是对在中心开展业务的11家代理机构,统一集中进行培训暨回访,发放调查问卷,培训相关业务知识、优化提升招投标营商环境法规政策,规范流程、提升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