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微山县分中心紧扣优化营商环境主线,立足公共服务职能定位,以提质增效为导向,聚焦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专业化运行“三大抓手”,持续推进“三大工程”,努力打造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新高地。
“三优三化”促提升,突出数字化赋能,推进“智治工程”。一是优化平台功能,提升电子化交易水平。紧跟行业前沿,依托市级平台开发的不见面开标、数字见证、标立通、远程异地评标、电子档案、公共资源掌上交易小程序、开评标场地预约等新功能新系统,及时升级优化电子交易、服务、监管系统,实现各类交易主体全流程通过电子化方式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公开化、智能化、便捷化。全县各类交易项目实现网上办事率、全流程电子化率和不见面开标率“3个100%”。二是优化交易流程,提升高效化服务水平。全面取消进场交易项目的招标文件工本费、CA数字证书和电子签章等费用,免收简单小额工程项目投标保证金,并对信用良好的企业降低保证金交纳比例。引导投标人以保险保函、银行保函、担保公司保函等形式替代现金保证金,有效减轻投标企业流动资金占用压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助企纾困、惠企减负效果明显。2023年以来,使用保函交纳投标保证674次,金额达11369.96万元,占全部保证金数额的85.88%。三是优化功能布局,提升规范化见证水平。将“云视通”系统、数字见证系统、在线询呼系统及智能人证识别系统融合集成,采用云监控、云会议、云签章等新技术,通过实时语音视频交互在线完成交流讨论、同步评审、实时打分,实现评标过程中各类场景全流程、全方位“一屏”显示、“多维”见证。
“三创三建”提质效,强化精细化服务,推进“暖心工程”。一是创新服务矩阵,建立“五项服务”品牌。立足服务职能定位,强化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标准,打造“微笑服务、延时服务、一线服务、预约服务、容缺服务”服务品牌,坚持将“五项服务”理念贯穿交易服务全过程,有力提升各方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助力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济宁微山:“五项服务”显温情展风采》经验做法在《公共采购》杂志发表。2023年以来共为90个项目提供延时服务,累计延时超200小时,实现交易不“打烊”,服务有温度,受到交易主体广泛好评。二是创新服务举措,建立“风险提醒”清单。制定开评标风险点提醒单,开标评标注意事项提醒单(负面清单),涵盖招标采购项目全流程各环节,涉及招标(采购)人、代理机构和评标(评审)专家等主体,对招标采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及时反映给各招标采购主体,压实了招标(采购)人主体责任,督促交易各方在招标采购活动中规范履职、不越“红线”。2023年以来,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微山县分中心共向各交易主体发出风险点提醒单72份,促进了交易项目公平竞争。三是创新回访模式,建立“纾困赋能”机制。依托“红秤标兵”党员服务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进行沟通联络,宣传贯彻招标采购政策。2023年以来,共开展交易主体回访200余次,深入微矿集团、旅发集团、鲁正招标、泽渠新能源等企业开展“送政策到企业”活动,切实做到把政策送上门、把服务送进门,帮助企业知法规、明政策、享优惠,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跑出“加速度”。
“三规三制”强规范,坚持专业化运行,推进“高效工程”。一是规范主体行为,推行“协同联动”制度。积极发挥各行业监管部门联动优势,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通过电子化交易平台对接信用网站端口,查询相关主体信用记录,实现数据自动比对,针对存在失信行为的投标人、招标人、代理机构自动拦截,有效防范廉政风险隐患。健全信用与投标保证金挂钩机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交易成本。2023年以来实现97个建设工程项目降低保证金交纳比例,占全部建设工程项目的82%。二是规范服务形象,推行“动态晾晒”制度。设计红、橙、黄、绿、蓝5种不同颜色且印有醒目身份标识的工作马甲,制作交易主体身份识别台账,让参与招标投标活动的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行政监督人员、评标专家、交易中心见证人员五方的身份在高清监控下一目了然,能够清晰、高效地分辨各方主体身份,有效避免招标投标过程中各类人为因素的干扰。三是规范见证流程,推行“专人包保”制度。标前靠上对接,标中精细服务,标后暖心回访,围绕“优服务”,按照“一标一员一跟到底”服务模式,提供专人全流程见证服务,综合运用“容缺办”“一次办”“限时办”等创新服务举措,帮助各方交易主体厘清办理流程、办理材料、办理时限和相关交易要点,打造全方位服务矩阵,切实为项目顺利交易疏阻提速。2023年以来,微山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共服务交易项目372项,交易金额102.13亿元,节支增收1.07亿元。